截至目前,全省投入运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01座,全省生活垃圾设计处理能力已达5.7万吨/日,其中,垃圾焚烧厂48座,设计处理能力4.2万吨/日,位居全国前列。
氢氧化锂的出口量占国内产量的50%左右,这一比例会随着国内高镍材料量增加而逐渐降低。总体上,我国镍、钴、锂的消费量都将大幅度增长,碳排放压力也日益增加。
精炼钴产量2025年前保持年均15%的增速,中国钴碳排放量仍保持小幅增长,预计到2025年为100万吨。镍、钴、锂是动力电池的主要原材料,如何关注它们的碳排放问题?近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办、安泰科承办的2021年中国镍钴工业年会在宁波召开,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谈及镍、钴、锂未来的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钴业分会秘书长徐爱东着重谈了电池金属碳排放问题,值得企业参考。2025年后硫酸镍占比超54%,中国镍碳排放量经过2019年达峰后稳定在1500-2000万吨。新能源汽车产销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对镍、钴、锂的需求量非常大,控制总量的方法不可行。我国有色金属提炼、加工的水平比较先进,尽管还有提升空间,但提升的幅度非常有限,降低单位碳排放量也难以达到显著效果。
降碳的五条路径降低碳排放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总量控制、降低单位碳排放量、改变能源结构。镍、钴、锂的占比很小,自身的碳排总量在行业中的占比较小,但是,镍、钴、锂承受的碳排放压力却很大。严格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核技术利用等安全监管,积极稳妥推进放射性废物、伴生放射性废物处置,加强电磁辐射污染防治。
注重统筹规划、有效衔接,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建立基于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监管执法体系和自行监测监管机制。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定出台更加严格的标准。全面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严控高耗水行业发展。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适用规则,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依法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严惩重罚。(二十五)加强新污染物治理。
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协同机制,深化海河、辽河、淮河、松花江、珠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推进重要湖泊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提升国家、区域流域海域和地方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能力,补齐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水生态环境、温室气体排放等监测短板。严格落实粮食收购和销售出库质量安全检验制度和追溯制度。(九)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推进海洋环境风险排查整治和应急能力建设。实施更加严格的车用汽油质量标准。深入开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监督帮扶。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农膜回收行动。
(十三)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
聚焦夏秋季臭氧污染,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深入实施清洁柴油车(机)行动,全国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强化施工、道路、堆场、裸露地面等扬尘管控,加强城市保洁和清扫。用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构建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建立全国生态状况评估报告制度,加强重点区域流域海域、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县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状况监测评估。重点区域严禁新增钢铁、焦化、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电解铝、氧化铝、煤化工产能,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严控新增炼油产能。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全国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在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密切的典型地区开展污染综合防治试点。
加强种养结合,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中共中央 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称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公铁、铁水等多式联运。沿海城市加强固定污染源总氮排放控制和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入海河流总氮削减工程。
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三十八)构建服务型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农业农村和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有效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到2025年,全国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3%。深入推进入海河流断面水质改善、沿岸直排海污染源整治、海水养殖环境治理,加强船舶港口、海洋垃圾等污染防治。(三十七)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
以石化、化工、涂装、医药、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安全高效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实施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工程。(十七)着力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
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3%,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推动长江全流域按单元精细化分区管控。
(三十)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4.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57%左右,湿地保护率达到55%。(二十九)强化生态保护监管。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河口、海湾、滨海湿地、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左右。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
开展污水处理厂差别化精准提标。推进重点海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强海洋伏季休渔监管执法。
(五)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三、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十一)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